新闻

新闻速递

首页 > 新闻 > 新闻速递

抢孩子也是家暴:抢夺、藏匿未成年子女行为适用拒执罪研究报告

作者:来源:微信公众号:源众 阅读次数:日期:2025-03-02

图片

为深入揭示抢夺、藏匿未成年子女行为的严重性,推动法律与社会的协同治理,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(下称“源众”)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发布《抢孩子也是家暴——抢夺、藏匿未成年子女行为适用拒执罪研究报告》(下称《报告》)。


《报告》系统梳理我国相关立法与司法实践现状,明确将抢夺、藏匿未成年子女定性为家庭暴力,呼吁通过法律惩戒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方式,保护未成年人权益,促进家庭矛盾化解。

抢夺、藏匿未成年子女:隐秘的家庭暴力

《报告》分析了全国公开的涉抚养权拒执罪案例共38起,从行为人身份、判决结果、时间分布、起诉方式与有罪率、对“情节严重”要件的司法认定、刑罚适用、执行效果七个维度开展分析,发现该类个案数量少、犯罪嫌疑人以父亲及其近亲属为主、无罪率较高、对“情节严重”要件的司法认定已形成一定的规律,缓刑适用率高、执行效果较为理想。

落实情况不佳:面临观念陈旧、执法缺位、社会支持不足等各方面挑战

《报告》梳理了我国现行法律对抢夺、藏匿未成年子女行为的规制,发现尽管遏制抢夺、藏匿行为的法律措施渐趋完善,但是四大因素阻碍了法律的有效落实:


1.观念陈旧:一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“香火”“私有财产”,罔顾孩子的身心健康,为了一己私利抢夺、藏匿孩子。


2.违法成本低:截至2025年1月,全国公开的涉抚养权拒执罪案例仅38起,年均个位数,大量案件未进入刑事程序,大量行为人逍遥法外。


3. 相关法律措施知晓程度低:尽管国家已经通过颁布法律、司法解释的方式建立了遏制抢夺、藏匿未成年子女的法律措施,但是这些措施在公众、律师以及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中的知晓程度较低,未能得到有效运用。


4. 社会支持缺位:专业家庭教育指导、心理咨询等服务供给不足,难以缓解抢夺、藏匿行为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。

图片

三大对策:法律严惩与社会服务并重

图片

针对上述问题,《报告》提出以下建议:


1. 强化刑事责任:对多次拒不履行判决、逃避执行的行为人,应严格适用拒执罪,并推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案例,统一司法尺度。


2.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:落实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,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,在社区普及冲突调解、情绪管理等课程,为离异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和探视协助,减少抢夺行为的发生。


3. 加强研究与倡导探索将“拐骗儿童罪”适用于情节严重的行为人,弥补法律空白。

图片

专家呼吁:让孩子远离家庭战争

图片

源众创始人、知名妇女儿童权益律师李莹指出:“抢夺、藏匿子女不仅是家庭纠纷,更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严重侵害。法律需彰显刚性,社会也需提供‘柔性’支持,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。”


她呼吁司法机关、社会服务机构及公众共同行动,打破“以孩子为筹码”的恶性循环,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、稳定的成长环境。


此次《报告》的发布,是源众继《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强制报告实务手册》后,在儿童保护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。


通过揭示问题、总结经验、提出方案,源众希望推动立法与司法的进一步完善,同时唤醒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视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尊重中健康成长。


写留言
留言

    暂无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