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权益如何通过法律与社会力量共同守护?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与执行面临哪些现实挑战?社会工作者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反家暴工作?2025年4月22日,由四川省反家庭暴力知识普及基地与成都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“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和执行的困境与社工介入研究”学术沙龙在成都大学5103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。本次沙龙由梁嘉蕊、王丽啦、张何笛、王从冰雪等志愿者成员进行分享,成都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臧肖副教授(社会学博士)、李海燕副教授(人类学博士)和科普基地指导老师贺海燕(法学博士),作为与谈人出席沙龙,共20余名学生参与讨论。


沙龙共分为三个环节。首先,四位分享人从不同角度展开主题探讨:
梁嘉蕊同学以《研究背景与现状》为切入点,结合全国妇联2020年数据指出,我国约30%的家庭存在家暴问题,但受害者因社会观念束缚、经济依赖等因素,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率较低。她强调,社工在《反家庭暴力法》框架下的法律角色亟待明确,需通过立法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,优化资源整合路径。

王丽啦同学通过司法数据与案例分析,揭示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实践中的困境:农村地区知晓率低、举证难度大、执行主体单一等问题突出。

王从冰雪同学聚焦执行困境与应对策略,结合广东“家圆行动”、惠州“一案一策”等案例,深入剖析保护令执行中的核心问题。她指出,社区协助能力薄弱、执行主体单一、标准不明确是主要障碍,并以广西林小某案和福建王某案为例,强调需通过立法细化执行措施、强化社区培训、建立多部门监督机制。此外,她提出社工可通过协调法院与社区资源、协助建立家庭暴力档案等策略,提升执行实效。

最后张荷笛同学则重点探讨社工介入的具体路径与优势。她以厦门“爱·回家”个案服务为范例,提出社工应通过心理支持、证据收集协助(如指导保存电子证据、联系证人)、资源链接(法律援助、庇护所)等策略,帮助受害者突破申请困境。同时,她强调社工在“资源链接者”“心理支持者”“协调者”等角色中的独特优势,并通过案例说明社工的跨部门协作能力对整合司法、妇联、社区资源的关键作用。

沙龙第二环节由特邀嘉宾进行点评。臧肖副教授,李海燕副教授,贺海燕老师分别在肯定了大家的成果分享的同时,也指出分享内容存在的问题,并提出了修改完善的建议。



本次沙龙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,从法学与社会学角度,为反家暴工作的实践与政策优化提供了新思路,也为社工专业力量的发挥注入了信心。守护权益,我们步履不停;拒绝暴力,社会共筑防线。